「買蓮花救赤蛙-台北赤蛙的復育」

-- 轉載自「福智之友」叢書《有機.光復大地見生機》內之文章

農友小檔案

  • 農場名:橫山香水蓮花園
  • 耕者姓名:楊文石
  • 產地:台北縣三芝鄉
  • 作物種類:睡蓮
從懷疑到認同,從大量噴農藥,到對蓮花田裡的蛙類如數家珍,楊老先生的一小步,卻是生態保育的一大步,讓經濟與保育不再對立。楊老先生與台北赤蛙的故事,感動了很多人,也讓更多人了解:真誠的付出,原來這麼美!

台北赤蛙上了國際舞台!說得更精確一點:聚光燈下是台北赤蛙復育的成功案例,整個舞台佈景是三芝兩甲地左右的睡蓮田,演員包括這塊田的耕作者楊文石老先 生、動物園的保育專家林華慶組長與程禮怡小姐、慈心農業發展基金會的鐘長華組長、李逢祺先生以及一群擁護有機、環保的消費者,還有一位社區國小的吳景泉主 任。幕後的推手則是行政院農委會的陳超仁先生。我們先來看一看這個主角——台北赤蛙。

青蛙王子 生態指標

台北赤蛙的文獻首見於一九○九年,美國博物學家發表在台北地區發現身長不到四公分,體型瘦長的赤蛙,綠色的背,體側有兩條金黃色的滾邊,牠不像一般蛙鳴嘓嘓,倒像幼鳥或昆蟲唧唧地叫。赤蛙棲息在水田、草澤、沼澤等內陸淡水地。

請特別注意:台北赤蛙可不是台北樹蛙的親戚。台北樹蛙棲息在陸地、灌木叢中,體型圓胖,趾蹼有吸盤會爬樹;台北赤蛙則住在清淨的溼地及溼地邊的石縫、土穴 中。小赤蛙的行動能力比較弱,在陸地上活動,很容易被天敵捕捉,因此大部分時間會以水中的水草叢或睡蓮蔭當保護篷,躲避天敵。

三十年前,台灣西部低海拔未受污染的溼地中都有台北赤蛙的芳蹤,近十年來生態環境惡化,本來帶狀分布的棲息地只剩四個點:台北(三芝、石門)、桃園(龍 潭、楊梅)、台南(官田葫蘆埤)、屏東(內埔、萬巒)。其中,北部面臨的破壞最嚴重,因為那些草澤往往被視為沒用的環境,當成傾倒廢土的去處,加上水田休 耕或轉作,圳溝、田埂水泥化,更慘的是施用農藥、除草劑。略有污染,蛙類即難以倖存,而台北赤蛙體型迷你,對毒害的忍受度更小,稍有污染就無法存活了。正 因為如此,台北赤蛙就是一個生態指標,有赤蛙的地方,它的自然生態必定是清淨、自然、豐富的,在這溼地的動、植物群相中,每一樣環環相扣,蛙類只是一個比 較顯眼的代言人而已。

爭取行政資源 推展社區教育

一九九九年,動物園保育人員在三芝的蓮花田發現了台北赤蛙,隨即展開生態調查,到了二○○○年,這個樣區開闢了一條水泥路,使得牠的數量大幅減少,剩下不到五十隻了。

動物園的林華慶組長見狀趕緊挺身而出,希望能阻止情勢再惡化。二○○一年林華慶組長和農委會陳超仁先生取得共識,決定由動物園撥款補助台北赤蛙復育的專 案。因此就由林組長展開遊說,懇請七十多歲的地主楊文石先生不要噴農藥及除草劑。楊老先生對於這群來他的蓮花池好幾趟,且不看花只看青蛙的年輕人,納悶得 緊,不但給他錢,還要求他不噴藥,簡直是聞所未聞,他並不當一回事。

楊老先生是個勤快、行動力強的人。他的孩子都各有事業了,雖然他和妻子不愁吃穿,可是還是每天清晨四、五點忙到晚上十點多,除了摘蓮花、切花、賣花、還照顧自己的一片山,並且受雇幫鄰居整理田園。

他的行動力可以從他當成「笑話」的一件事略見一斑:好幾年前,有一天他冒雨採蓮花,回家後,身體不適送醫,醫生診斷他為輕度中風,要他住院。他提出請假回家的要求,醫生當然不准。他想想不放心,照樣溜回家,噴了十桶藥再回醫院,護士居然沒察覺他的去而復返。

林組長知道棲息地的改善不只要從土地所有人著手,整個社區教育也是重點。唯有社區裡的人能珍惜、保護這個資源才能永續經營,造福後人。所以,動物園在當地 的橫山國小舉辦教師研習營,參與的總務主任吳景泉老師意識到此事的重要,便自願擔起協調監督的角色。他雇人去楊家田埂拔草,但經費太少,所以偶爾帶學生去 拔,最後他自己一個人拔。如此一來,楊老先生田埂沒有草,除草劑就停用了;可是農藥改為忌避劑的事沒有多大改善,溝通了兩年,赤蛙復育遲緩,只多了二十隻 左右。

溝通遇瓶頸 有機尋管道

二○○二年春天,動物園林組長再三懇請停用農藥,楊老先生索性放著蓮田不管,葉面被水螟蛾的幼蟲吃得只剩下葉脈。當時有人建議,乾脆把那塊地租下來,問題 就解決了。可是林組長知道這不是真正解決的辦法,他要走出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育對立的死胡同,讓業者能繼續營生,並且生態得以喘息,才是長久之計。

要突破這個膠著,就得讓楊老先生相信有機蓮花照樣有出路,於是動物園到花市去找銷售管道,但是行不通。直到秋天,經由程禮怡小姐的介紹,與引導農友轉作有 機頗有經驗的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接洽。基金會北區組長鐘長華乍聽動物園的訴求,有點訝異這群人為幾隻青蛙那麼大費周章,不過這和慈心護生的宗旨是相同 的,所以就派志工李逢祺去了解。

慈心巧叩門 開啟新契機

李逢祺到了楊老先生的田邊,發現動物園的專家和楊老先生各說各話,認知差太遠了,宛如雞同鴨講。楊老先生以為李逢祺又是動物園派來糾纏的人,不太搭理他。 就這樣,李逢祺連去了好幾趟,在田邊看著楊老先生忙,一直無法切入深談。李逢祺看著看著,心生悲憫,七十六歲的老人了,每天泡在水裡,難道一生就被這些蠅 頭小利綁死了?應該有人告訴老先生:生命是非常可貴的,可以從不同的層面看到不同的觀點,能為護生轉作有機是非常值得的。因此,他決定主動當那個改變楊老 先生生命價值觀的人,但是憑他自己一個人的力量太單薄,他必須要讓楊老先生知道買有機花不是說著玩的,他背後有一群在乎環保、護生的消費群。

李逢祺把這情況回報,鐘組長覺得產業和保育兩方僵持著,總有一方要先鬆手,另一方才能解套,便決定只要楊老先生停用農藥,那些還不算有機的蓮花,仍可以在 慈心所屬的里仁商店銷售。有了這個承諾,李逢祺便約了楊老先生到基金會的員工餐廳見面。楊老先生很務實,一趟路油錢不要白費,所以帶了六桶蓮花過來,並且 言明每個桶子要收押金八十元。

好不容易把楊老先生從工作的環境抽離,李逢祺把握機會介紹珍惜生命、有機護生的理念,並談妥睡蓮如何交易的細節。半小時後,楊老先生起身要走,結果六桶花 全都賣完了,桶子直接帶回,連押金也免了。見識到這群消費者的實力,證實李逢祺講的不是虛話,楊老先生慷慨地答應明年他的花田改種有機,這是二○○二年十 月的事,已是睡蓮花季的末期了。

真誠贏得他的心 並肩耕耘有機蓮

二○○三年初,楊老先生因為傷口引發蜂窩性組織炎,住院治療,李逢祺前往探訪關懷,次年雙方成了好朋友,楊老先生不僅蓮田不用藥,連陸地上種的也不用農藥 化肥了。因為他也深知農藥的害處,只是放不下這個概念,現在他知道動物也想活命,何忍害牠們?而且老先生還勸代耕的雇主改用有機肥。他根本不需要驗證員去 勘察,他內心已有「良心」這個警察長駐了。

當然這樣的成果絕非一蹴可幾,其中有很多溫馨的互動才醞釀出人性的光輝。二○○三年睡蓮田裡長出荷花,原來是楊老先生種在附近的荷花,地下莖穿過邊界,在 睡蓮田繁衍起來了。荷花葉子高高地挺離水面,赤蛙無法跳上去休息,而且葉面大得遮住陽光,其他水生植物無法生存,要保持生態的多樣性,只好把荷花連根拔 除。

母親節當天,鐘組長、李逢祺等五人到睡蓮田裡做義工。彎下腰摸出荷花的莖,再順勢整串拉起來。楊老先生原本以為這一群都市人只是來體驗一下田園生活,後 來,看他們頂著烈日玩真的,就一起下田一個多小時,接著楊老先生就消失了,等他再出現時是叫大家上岸吃飯,原來這段時間楊老先生回家幫太太辦了一桌盛餐宴 請義工。

等待生物鏈 天敵來制衡

二○○三年夏天,睡蓮葉已被水螟蛾咬得只剩拇指大,植株的營養就靠葉片行光合作用,沒有葉,哪會有花?李逢祺看到蓮田上光禿禿的,很不忍心地問楊老先生:「阿伯,你會不會怪我?」楊老伯反而笑著安慰他。

動物園的林組長看到蟲害這麼嚴重,也憂心忡忡。不施用人工殺蟲劑,大自然也該有一個制衡點,也就是一物剋一物。可是要有耐心等待,因為害蟲的世代交替比較 快,天敵的體積大、壽命長、世代交替比較慢,在害蟲橫行幾個月後還沒出現。直到九月時,虎皮蛙(即舊日常被當菜餚的田雞)出現了,十月時,紅娘華(水螟蛾 的剋星)也出現了,自然生態初具完整生物鏈的平衡狀態,這個區域台北赤蛙的成蛙已增加到一百二十多隻,幼蛙有三十五隻。楊老先生的花雖然變小了,但是在慈 心「買蓮花、救赤蛙」的鼓吹下,還是有一群消費者歡喜地買回去。現在的楊老先生很自豪地向消費者表示,他的蓮花不但可以觀賞,還可以沖泡成花茶,花的黏液 富含膠原蛋白,還可以塗在臉上當美容聖品呢!

正視人的苦樂 重於生態研究

動物園的林組長和程小姐樂見赤蛙復育圓滿的結局,而且在整個過程中得到不少啟示。林組長謙稱自己是此事的獲益者,他說他以前可以花七、八個小時觀察赤蛙的 生態,關懷這些小東西的成長,可是沒想過要幫楊老先生解決苦樂問題;他只堅持自己要得到什麼(生態保育),卻沒想到可以放掉什麼。當他看到慈心義工對楊老 先生的誠摯與關注,贏得老先生的心,才體會到原來只要真誠的關懷,其他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這是他從未想過的。

程小姐這個熱心的牽線人,一開始只為赤蛙的復育找慈心,但當她聽到李逢祺說:「該有人告訴他(楊老先生)生命可以有不同的層次…」她開始轉念思惟,把關心 的對象擴大到人,為了更容易和楊老先生溝通,她還跑去學台語,最後楊老先生也把她當朋友了,她很高興自己有這個突破。

程小姐在東南亞及歐洲奧地利維也納會議上分享三芝赤蛙復育的成果,會後很多人向她握手道賀,這是亞洲目前深具代表性的成功案例,所以這個案例被列入「世界動物園暨水族館保育方略(第二版)」亞洲保育代表案例。

另外,這個故事還被國內幾家大報社分別在不同時間點,用不同角度大篇幅的報導過。公共電視亦曾兩次搬上螢光幕,介紹此主題。而新竹寶山鄉深井社區的社區發 展委員在看到這個報導後,力邀動物園協助他們發展成為生態社區。許多學校老師亦將此當成生命教育的教材,邀請程小姐去學校和老師、同學、家長們分享。

楊老先生也從消極配合到主動將其他旱田轉成有機,還進一步申請有機驗證。本來今年鄉公所可以免費在他的田地邊做水泥護坡,楊老先生偶然和慈心義工聊起此事,得知水泥護坡會減少赤蛙挖洞做穴的棲地面積,極可能因而造成蛙數大幅減少,他就主動前往鄉公所婉拒他們的好意。

這個案子結合官員、學者及民間的力量,一起在兼顧產業經營的情況下,讓生態系統得以復原。藉此不只是展現有機農業對生態保育的重要性,還有一點值得省思:如果能主動地付出關懷,釋出誠意,代人著想,最後全都會得到好處,這樣善意的循環是值得喝采的。